《雷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雷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雷雨》教学反思1《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文的教学思路很清晰,是我们磨课选中的一篇课文。
要想备好课,单元目标一定要把握好。根据教材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主要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本单元教学还要关注联系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有了单元目标,在此基础上,我又认真研读本课教材,参考教学资料,积极和组内老师一起研讨磨课初稿。在此基础上,我又根据本班学生特点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并积极参与了磨课活动。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设计时我注重对他们的'引导。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风声,雨声,闪电,雷声等多媒体音效创设模拟雷雨前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体验和感受。还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雨的生动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乌云压顶,空气沉闷,树枝乱摆,动物逃遁。文字的画面感非常强,一个“压”字传神的写出了乌云低沉厚重。课上,我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出这些动词,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描写了哪些景物?教学生学会提取关键词语,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结合课后习题,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出示雷雨前后的文字、图片,让学生结合板书说一说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
教学中,重视朗读,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让学生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课上有老师的范读,学生的示范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在读中感受雷雨中的情景。让男女生来比赛读,看看谁读出了雨越下越大的气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雷雨来得急,去得快的特点。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简笔画加关键词的形式,展示雷雨前、中、后的景物的变化,思路清晰,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提取关键词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语不够丰富,针对性不够强,课堂组织语言还是不够严谨等,这些都需要自己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不断积累和磨练。
《雷雨》教学反思2十月结束,我校第一轮高效课堂大赛落下了帷幕,在角逐中,6位选手的精心准备,听课教师的认真专心,共同演绎了本次大赛的精彩。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大赛是一场现场直播,留给我们的除了惊喜还有“如果能再讲一次的”的思考,而经历过课堂的选手的教学反思也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大赛不是教学研究的终点,应是我校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起点,为此感谢各位选手的无私和苛己。
本次比赛我的准备的篇目是《雷雨》,这是我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曹禺不愧是我国的喜剧大师,23岁时的处女作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现在读来仍然口齿留香,依然动人心弦。只是,作为一位刚刚从教几年的年轻教师,面对这篇充满历史厚重气息的作品,实在有些心怯。而且,这是一篇几次教学改革仍旧保留的老篇目。可以说,从到讲准备到课结束,确实感觉有点备受煎熬。比赛结束后感到自己收获了很多,也认识到很多自己的不足。
收获:
一、课堂语言要干净、精炼、准确,同时也要富有美感。此次讲课的课堂语言一部分出自自己的思考,还有一部分是年级组同仁们共同智慧的结晶。精炼准确的语言可以使课堂更有效,也能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二、课堂要围绕文本展开。语文教材所选都是经典篇目,经得起岁月的磨洗,经得起我们细细的`品味。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拓展、拔高而完全脱离文本,那样只是舍本逐末。
三、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流程比较清晰明白,使得学生可以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思维,更快的适应上课的节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物的语言和性格特点,了解阶级矛盾的深刻含义。这节课的安排主要是对第一场的主要矛盾冲突两者的人物心理与性格分析,对两个人的所处阶层的深刻反映。我认为我的课堂做到了活跃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努力,继续完善的工作。在教学的内容上,根据学情就直接引入到这堂课的重点上来,对周进行心理分析。品味戏剧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对知识上的内容进行提升,设置了一个讨论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这节课的关键,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掌握品味戏剧语言的方法,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教师的位置是很明晰,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指导、引导的作用,但学生参考了资料,思考还不深入。
2.对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需要加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质疑,要适当地综合。
3.课型上的突破,在点拨程度上,在学生互动上,都需要加强训练。
4.在问题设置上,应该尽量做到让学生清晰明白,不要把问题弄的过于隐晦,导致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
这次的课对于我而言是一次历练,是一次洗礼,是一次进步。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补充我的很多知识,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我的很多能力,在反思过程中可以完成我的很多思考。
《雷雨》教学反思3《雷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留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可是课后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虽然不乏有成功的地方,但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也清晰的展现出来。
本节课我注重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效果比较显著。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如自主识字,合作识字,在具体语境中识字,降低了识字教学的难度,突破生字教学的难点。尤其让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不仅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还让学生学会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识字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识字能力。同时,为他们以后的识字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渠道,使他们有“法”可循,有“法”可用。
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采用多种手段体会“压”等词语,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做到“读中感悟”而非“感悟后读”。教师范读,师生互评,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地位,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学生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体现雷雨这种奇异的自然现象,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作者语言的精炼、优美。
从本次教学中让我意识到今后应该在这些方面努力:
1、朗读训练的层次性。虽然课堂上重视了朗读训练,读的形式也比较多。但是朗读的层次性不强,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一遍比一遍读得好,一遍比一遍有进步的效果。在感悟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朗读指 ……此处隐藏8515个字……现成了老师备课中的主要关注点。二、上课的时候,教师总是想着怎样让学生跟着教案走,紧张情绪很容易让老师变的怕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教案不一样,和自己的预设不一样。课堂上,老师成了表演的主角,学生成了很努力地配合老师表演的配角。
可以理解,有别人来听课,教师总想将自己最好的教学理念,最精彩的执教风格展示给别人,但是,过度地对自身的关注,往往适得其反。听很多“大家”的课,感觉他们在课堂上总是那样自如,看不到表演的痕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一步步走进文中。很多时候,我们拿这些“大家”的课来上,同样的教案,同样的语言,但是,就是上不出人家那种精彩的效果。还是因为立足点不一样,“大家”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把表现、展示的舞台让给了学生,整个教学展示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进步。而我们拿同样的教案来上,不自觉中,还是要学生配合你来完成教案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回答自然和课堂实录上的不一样,自然也没有课堂实录上人家学生的精彩。
成功的课堂教学,精彩的不是老师的表现,而是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迸发智慧的花火。
06年11月份,支玉恒老师来我们学校,在老师们的要求下,临时增加执教一节阅读课。晚上,问支老师需要准备什么,要不要教材。支老师淡淡地一笑:“什么都不需要。”我心里直嘀咕,这堂课您老人家虽然在全国讲过不少遍,但是,怎么可能连教材都不准备,我还是给他把教材送去了。第二天,老人连着讲了两堂课,《可爱的草塘》让一百多个孩子们读得入情入境,老师们听得如痴如醉。指导朗读是最难的,但是在那堂课上,看不出刻意指导的痕迹,孩子们在老人的引导下,从站在教材外,逐渐被吸引着捧起读书,直至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投入,读得忘我,读进了草塘,喜欢上了草塘,被草塘的美景陶醉,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支老师的手势,抑扬顿挫地读起来。
在那堂课,我切实体会到了支老师说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圣地,不是老师展示个人才华的地方。”不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一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明白自己的任务就是扎扎实实带领学生读书,认认真真让学生喜欢读书,巧妙机智引领学生入境悟情,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雷雨》一课在备课的时候,和飘然以及几个网友共同探讨,怎样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但是,感觉在商讨备课的时候,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相约试讲后,也是感觉课堂上缺少什么。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教材的内容,文字幻成画面在我脑子里清晰起来,猛然间豁然开朗,短短的八段文字的后面还隐藏着雨前的乌云密布、一丝风没有、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雨中的倾盆大雨、渐渐变小、天亮起来;雨后的太阳出来、彩虹高挂的天气变化特点,这条线如果不能抓住,就不能将整篇文章更好地串起来。和几个老师备课的时候,自己还是没有用心研读教材呀!
执教这课时,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检查读词语,练习读课文,在学法上都贯穿了把文字读成画面,读出味道的指导渗透;抓住雨前、雨中、雨后学生的总体感受,深入联想读文,体会雨前、雨中、雨后的特点,渗透总结概括、热爱大自然、用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的教育。
引导学生读进文中,是教学的难点,是老师所要努力做到的,也是最容易流于形式,致使课堂上又出现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果然如课前预设的一样,学生能够自己整体把握雨前雨后的特点,但是对于雨前部分缺乏整体认知。在这一部分,先请一个读得比较出色的同学读课文,其他孩子想象画面,找出雨前的情景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抓住“压”、“垂”指导朗读,孩子渐渐静心读书。课堂上,让学生静心读书是很关键的。只有沉下心来,才能渐渐走进文中的情景。以第一自然段为例:
师:通过乐妍的读,认真倾听的同学一定想象到了不少画面,说说,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下雨前,乌云越来越多,蝉一声也不叫,树叶一动也不动。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生沉思。
师:(打着手势)孩子们,刚才还烈日炎炎,突然,来了一片片乌云,乌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越来越重——
生: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感觉?
生:闷热
师:板书(闷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
生:读
师:你是呆在有空调的房子里,闷热的感觉不是发自内心。读出闷热的感觉,抓住几个词读好是很关键的,读读看,你认为抓住哪几个词能读书闷热的感觉?
生:读第一段(师动作示意学生“压”,生会意,再读“满天的乌云很沉沉地压下来。”)
生:读。
师:看着我的手势,一起读。
生:(齐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不自觉地双手做“压”的动作,眉头也皱起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一堂课下来,感觉吃力地还是怎样指导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想起和网友们在课前讨论的,要想让学生读好,除了学生感悟到文字的描述的情景,还要有读法的指导,而这个,恰恰是我专业知识缺少的一面。
一堂课40分钟,但是这堂课所反映出的内容却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思想内涵、教师的驾驭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执教多少年,上每堂课之前,都要将自己当成一个新手,踏踏实实备课、钻研教材。作为一个教师,更需要每天坚持认认真真读书,丰富自己的教学,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雷雨》教学反思15今天学习了第18课《雷雨》,尽管窗外还是春寒料峭的春天。
为了让孩子们找找感觉,上课前先放了一段雷雨交加的flash视频 ,形象的动画加上逼真的声音,应该能唤起孩子们小小记忆中的这样的`场面吧!
这一课只有四个生字,还全部包括在了一类字当中,所以只读了几遍就算过,节约出很多时间品读课文。
铺垫之后,大屏幕上出示问题: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没有给孩子们太高的期望。很快就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挨个小声问问探探底。海鲁说:“先写了刮大风,又写了雷声,写了下大大雨,最后写雨停下来了。”加昊的思路跟海鲁大体一样。润泽说:“写了下大雨的景色和下雨后的景色。” 林旭说:“写了下雨前的情景、下雨时的情景和下雨后的情景。”让几个孩子起来回答,大家一致认为湛林旭的总结最完整最准备,没想到这个问题解决得这样顺利。
这篇课文内容短小,语言精炼,适合朗读,采用了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各种方法,效果都不错,读得有滋不味,能看得出,好多孩子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程度。
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孩子们理解了“越来越”的作用,体会到准确用词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今天大体看了周末孩子们写的《好书推荐》日记,初选出孙祎玮、湛林旭、李震海、王润泽、董珊珊五名同学参加角逐,两名优胜者代表班级参加比赛。这五名同学日记内容写得生动,符合要求,而且都还没参加过学校级别的比赛。一直遵循的理念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去参与、去经历,先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精心准备和层层选拔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孩子们,加油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