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反思

时间:2025-05-07 10:14:09
石壕吏教学反思

石壕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教学反思 篇1

1、教师在集备过程中,对每个研讨问题,教师要多预设几个问题,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来思考?会从哪些方面考虑?会出现哪些理解的偏差?哪些需要做详尽的点拨?只有老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才不会让自己尴尬,不会让学生的质疑打晕自己。

2、老师在关注学生展讲知识点的.同时,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绪进行碰撞,进行辩论。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教师强迫式,让学生内心主动的参与学习,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成为有效课堂。

3、教师评价性的语言要及时、适当、有效,富有鼓励性。只有教师积极的评价语言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发现一个问题并提出来,比解决十个问题都重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石壕吏教学反思 篇2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足之处:

第一: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重复。对于妇之苦内容的探讨,颇多重复之处。环节设计上并无重复之处,为何具体操作环节会出现重复的内容探讨?事后反思,原来是一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第二:文化体认环节缺少必要的铺垫。“知人论世”,学习一篇文章,不限于学完文本之后就结束,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作者,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者的其它文章,从而更好的'认识作者,这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读人——名家对话这一环节时,所做的铺垫还远远不够。仅只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关注这普通的一家人,在学生简单的回答之后,幻灯出示一段文字,便得出读人——忧国忧民的结论,未免有些突兀。这个结论的得出,更多得是教师给出的定论,而非学生认识到的。要想达成此认识,尚需要去做大量的铺垫工作:多找些相关资料、诗句呈现,同时适量的人物背景介绍也是必需的。

没有任何问题的一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怕的,因为随着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有问题才有课题。

  石壕吏教学反思 篇3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我能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讲解可能会好一点。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男儿志在四方,只身一人出门远游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长安前,大概二十岁时,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将近十年的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们大凡有感,随手成文,所以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优美的关于的游记散文或诗词,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只身一人,也可以说是是孤独时,审视自己,与自己或与天地自然间对话的成果。例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苏子与客,其实是苏子与自己的对话。现在的学生也许是被保护得太好了,也许是太忙了,难得出门,即使出门,或是家长老师护送,或是三五结伴成群,到到游人如织的所谓旅游圣地溜达一圈,很难有与自然直接对话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未必能静心与自然对话。所以很难有作者的情感体验。

张若虚只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对着苍茫宇宙,人显得多么的`渺小。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或许是作者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的所得吧,也是这首诗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美不胜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生命虽短暂,但各有精彩,同样是一种美;而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相思,虽然难免苦涩,但有值得牵挂的人,同时又被人牵挂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石壕吏教学反思 篇4

说实话,上完这堂课之后,我自己本身是挺满足的,在近段时间所上的课当中今天上得不错。而这只能说明,我一直以来所走的路是一条歧路。联系到最近发觉的学生的一些问题:进入不了文本,回答问题浮浅,写作当中不懂遣词用句等,我才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经常地,自己只是用一个大问题来统领全文,接着就是学生的“个性解读”,众说纷纭,对于文本有时就是不了了之。而钟老师说,在课堂中大问题下更重要的是小问题。她说如果执教《石壕吏》,应该牢牢地抓住关键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进行,主要是“吏”和“妇”,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吏”的“怒”和“妇”的“苦”,比如“苦”,那么就会涉及到三个儿子的情况、家里的苦等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长长的第三段中找相关的语句,在这个过程当中,翻译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钟老师说,她上文言文从来不单独设置环节叫学生翻译,这些都可以再评析文章的过程中解决,且学生才会印象深刻,最终甚至上完一堂课之后学生都能够背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文言合一”,而在我的这堂课中,“言”是没有的。 很多时候上课,包括现代文的课,我都是以一个问题统领,然后让学生归纳为几个方面,很笼统,接着就是自己颇为自得地主题探究。殊不知,这恰恰埋下了语文教学的祸根。

学生进入不了课文,发现不了文字的魅力,也就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高深的问题(这在我的课堂当中常常出现,而我都归结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低下);学生会开始盲目依赖起教参,因为教参上讲的总是比老师讲的规范、正确、保险吧。我一直认为“语文味”就是不拘小节,洋洋洒洒,天马行空,但是现在才明白了,语文的味道真正的是在文字当中,就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而言就是这么回事。语文教师的目标就是带着学生去品析文字,而主题探究等等则是学者们的事情。 明白归明白,真正的改正才是最紧要的,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应该只是停留于口头。钟老师对我提出的要求是,在备课上一定要下足功夫。我也和她交流了现在在批改作业和学生管理上占据的.主要精力,钟老师说,这是没有任何理由和办法的,只能自己想办法加班。她和我讲了自己刚参加工作的事情,我于是又想起每每在周末晚上还能看到她二楼房间的灯是亮着的。钟老师批评我说,我的课本太干净了,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实习的时候。

虽然学生常说姜老师的课本比班里很多学生写得都密密麻麻,但是我相信这是钟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我也看过她的课本,真的是如此,听过她的课,也感叹她对于文本的挖掘到了“细”的不行的地步。也许,文本的深不在于深,那只是故弄玄虚的深,而应该是“细”。回去之后,准备翻翻实习的时候听过的钟老师执教的《藤野先生》 ……此处隐藏5570个字……,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并且,随即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之后,针对表演,完成“听妇之苦”、“观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层解读,效果不错。层层深入的流程,学生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

二、合作品诗,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诗,这一教学环节是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物象,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现诗中形象,感悟其创设的意境,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如诗中开头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义丰富,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说“老翁逾墙走”老翁留下老妪独自逃走是否对?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究竟是谁在哭?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小组搭配,确有好处,可以使学生全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老师在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此环节中,我观察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们有话说,敢于说。讨论后,我并没有给出固定答案,而是对每位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认同,并引导其他小组去补充,孩子们的思考渐渐深入,答案渐渐丰厚。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从中感悟出诗人就是通过短短几句话,几个物象,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平民百姓的带来学生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简,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对于学生课本剧的表演缺少技术指导,在语言品读方面不够细致,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完善。

本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领悟到:学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现在的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结果,往往超出预想的设计。面对新情况,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语文教学只有以对话为土壤,才能开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对话中,语文教学才能走向学生心灵。

  石壕吏教学反思 篇12

文言文《石壕吏》选自七年级下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

作者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石壕吏》是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征兵,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所发出的切实感受,对于这样的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准确的把握其思想内涵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古代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更能了解杜甫“史诗”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环节上作了如下设计:首先,从现代战争导入,以伊拉克战争为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对比古代征战对人民的影响。接下来引入本节学习的课题。通过诵读,理清文章线索;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进行主旨探究,作者杜甫通过文章传达的思想情感如何?课尾进行当堂检测。整个课堂环节还算流畅,有以下几点的设计自以为较之前课堂有所进步:首先学生评价尝试让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给出分数范围,让学生举手示意,这样暨对小组的表现有了比较好的反馈,同时课堂秩序也更加有序。文言文的.读必不可少!反复的读可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氛围的渲染,教师的范读更是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的法宝。总观这节课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课本剧表演,学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组在展示过程中笑场,这与《石壕吏》整篇文章渲染的气氛不相符,课后反思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其原因在于学生准备时间仓促,教师不指导到位,由于学生准备时间短,也就无法深入文本解读,细品其中内涵;教师的指导很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许想法但还不成熟,教师必须帮助其进行有效的表演指导,在之后课本剧准备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逐渐淡化,但初始阶段必须给与学生毕必要的帮助。另外课堂情景氛围的创设也十分重要,对于此篇文章课堂就是要创造一种凄惨、忧伤的情景,反观自己的课堂这一点做得还很不够!情境创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起注意!

  石壕吏教学反思 篇13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石壕吏教学反思 篇14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足之处如下;

1、准备不足,时间太短

没有提前准备充足,加上第一次录课,心情很紧张,语速过快,站位不合适,小动作也很多,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节奏过快,课堂时间过短。

2、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还是以老师为主,虽有读书环节,但感觉有点刻意为之。没有让学生通过读诗来找到问题的答案。老师急于说出答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也没有耐心的引导学生找到答案。

3、导入部分。

应该让学生就英法美空袭叙利亚,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以及战争带给了百姓什么。老师不应该急于说出。

4、目标落实不合理

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背诵本诗歌。在这节课的“品味细节”部分,老师带领学生赏析完一个小结,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本小节,比最后单纯布置背诵的.作业要效果好,可以使目标贯彻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

5、读书时间过少

在赏析老妪哭诉部分(补充官吏问)时,我只找了一对学生来分角色朗读,应该多找学生读,不仅要有学生展示读,还应该让学生同桌二人自渎,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官吏的残暴,百姓的痛苦,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诗的中心思想。

6、环节设置不合理

本诗的中心思想我没有让学生自己解读,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分析出诗歌的中心思想,所以在本节课的环节设置上,缺少了一个环节。

《石壕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