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计划范文集合5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切实地帮助到自己将来的工作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计划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小学生舞蹈地方课程属于普及性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舞蹈素养,提高综合性艺术素质。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快乐、优美地表演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常识,强调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二、具体教学目标
一~三年级:
1.通过训练使学生身体各部位有一定的灵活与协调能力。
2.跳舞时与音乐协调一致。
3.对事物的动态和舞蹈动作有模仿兴趣,乐于参与自娱性的儿童集体活动。
4.初步理解舞蹈表情,知道舞蹈与音乐的姐妹关系。
5.在舞蹈中与他人合作。
6.欣赏舞蹈,能有体态反应,掌握舞蹈风格。
四年级:
1. 动作基本准确到位,配合协调,身体各部位可以灵活运用。
2. 跳舞时能情绪投入准确表演掌握不同舞蹈风格。
3.乐于通过舞蹈表达自己情感。
4.集体配合协调默契队形整齐准确
(1)意识到在生活中注意自己体态语言行为美
(2)观赏舞蹈表演,简单了解欣赏舞蹈的文化背景。
三、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的相关知识。
2、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识别舞蹈图谱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舞蹈基本手位、脚位。手形、脚位、手位、脚形。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腰的训练、走跑跳训练,基本舞步训练,组合训练。
三、教学进度
小松鼠(总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周)基本动作练习
第二课时 (第三周)完成“准备段,第一舞段”
第三课时(第五周)完成“第二舞段,间奏部分”
第四课时(第七周)综合表演,动作提高
小足球组合(总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第九周)完成“准备舞段”教学
第二课时 (第十一周)完成“第一舞段,第二舞段”教学
第三课时(第十三周)完成“间奏段,第三舞段”教学
第四课时(第十五周)完成“第四舞段,综合表演”教学
第十七周 欣赏课 《春暖花开》
第十八周 表演课 综合练习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每个单元数学知识信息呈现的“窗口”,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丰富和背景资源。本单元的“主题图”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场景,呈现了“用盆花布置校园”、“篮球比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这部分知识的亲切感。同时,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购书、郊游、买花等等,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2.创设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图片、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内容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且形式多样。
教材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内容的设计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本单元教材选取每个学生都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在教学素材的组合上,既充分考虑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呈现方式的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同时又照顾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需要,使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突破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20xx年10月
课题:除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教学准备:主题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导入: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Photoshop界面的组成; (2)会用各种工具
(3)能够实现独立的图像编辑制作
【教学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机房的优势,首先由教师展示作品,确定教学主题并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加工处理图片的能力;
(3)通过制作合影照,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学习内容说明】
通过对软件的学习以及上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图像处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悉Photoshop界面以及工具的使用,体验各种工具的用途,对其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工具的使用
【学习要求】
(1)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并能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提倡创新。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教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那是把本职工作做好了,而教会学生能课外阅读,有课外阅读的能力,才算是真正做到了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
为了孩子们的发展,我们重视了阅读。从去年的国庆节“阅读工程”开展以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觉得已经有95%的学生渐渐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社会的发展也是要求我们必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但是在上学期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学生没有有效的读书方法,读书的目的性不强,我还没有做到对班里每个孩子喜欢什么样的书了如指掌,孩子们读书不系统性,读后没有及时的交流等问题,针对上学期出现的问题,对于这学期的阅读教学,特作如下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觉运用工具书,或请教同学或老师,扫除阅读障碍。
2、继续训练边默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
3、训练默读的速度,能正确默读。
4、学生能阅读内容浅显的`儿童读物,理解主要内容。
5、能口述读物的主要内容。
8、会做读书笔记,能分类摘抄好词好句。
7、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片段。
8、能正确地选择读物。
9、有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措施:
一、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1、我决定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严格做到晚上不布置或少布置语文作业,把时间让出来给孩子们阅读。坚持每天晚上让学生读书。
2、每天抽出20分钟时间,让学生挑选想看的书在教室内默读,学生写读书笔记,教师不提问,不评价,将喜欢进行到底,提高阅读兴趣。
二、提供充足的读书资源
1、充分利用好阅览室的书,坚持带着学生到阅读室读书,要求学生在阅览室里默读自己喜欢看的书,不强求学生摘抄。
2、鼓励学生借阅班级图书角的书。
3、开家长会的时候,建议家长去书店购买。
4、我上网查询名家的 名篇名段,打印出来,和孩子们一起背诵。
5、引导孩子多方面地阅读,故事书、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等,让孩子有自己喜欢的。
三、上好读书指导课
1、课内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读书姿势正确,不东倒西歪。阅读时边读边作记号边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不懂的要标记,好的要勾勒。读后写随感说感受。
2、读书方法指导:
a、遇到不理解的使用工具书或请教他人;
b、给学生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略读等方法;
c、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d、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写多种形式的读后感,可以摘抄、写感想等。
3、整本书的阅读指导:
拿到一本书后,整体观察,看作者,目录,了解作者及基本情况 ,看完书后知道书中介绍了哪些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能和小伙伴交流读书后的感受,也可以把你感受最什么地方展示给大家。
4、结合课内学习,我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
目 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 点
难 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 习 过 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衣欲睡 ( ) 欣然起行 ( ) 竹柏(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遂至( )
2、多音字积累:
解 ( )
3、借助有关资料,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 )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 )
(5)相与步于中庭( )(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7)庭下如积水空明( ) (8)盖竹柏影也(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
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
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5、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
6、熟读背诵课文。
二、学习研讨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资料,了解文章的协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听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内容
第一段:记事,交代
第二段:写景,描写
第三段:抒情,抒发
(四)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五)、小组合作探究
(1)苏轼为何要夜游?为何寻张怀民?
(2)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3)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认为那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2.写作特色:
三、巩固延伸
(一)复习所讲内容,背熟课文
(二)结合已有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 是指“竹柏影”,这句使用的修
辞手法是 ,作用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活跃,一沉闷。
(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6、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7、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