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5-07 10:15:46
【必备】说课稿合集九篇

【必备】说课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众多的河湖。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众多的河湖这部分内容围绕河湖的基础知识以及各自然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下面学习黄河和长江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知道我国河湖概况和内、外流区域的分布,掌握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利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民族自豪和社会责任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及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本节课的难点是我国内外流区流河的水文特征。我确定的依据一是教材内容,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到流量,流速,冰期,汛期等是多个方面,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运用资料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图形图表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内流区和外流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我首先播放河流湖泊作用的影片,然后提出疑问:中国有哪些河湖,他们分别在地图哪个位置呢?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使用直观的手段即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设置疑问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

第一部分内容是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我国水系的分布图进行讲解,我国河湖众多,许多大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

在“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上让学生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和青海湖、洪泽湖、太糊、鄱阳湖、洞庭湖的位置,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列问题:

1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

2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3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及内流湖、外流湖的概念,

4、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再哪里?

5、连线比较内流湖和外流湖。然后用图表进行比较,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

然后承转:由于东部地区降水多,西北地区降水少,因此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河流流量不一样,外流区水量超过95%,那么它们的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和流速等水文特征是否一致呢?进而引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在处理下一个难点—内外流河的水文特上,我采用先设疑问,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看课本图2。29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2、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

3、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4。 根据上表中所列的地理要素,分析我国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有何不同?

然后我再总结:长江、黄河、松花江三大河流虽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但又有显著差异: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小,冬季没有结冰期;而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流量小,含沙量大,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特别是黄河,由于流经植被破坏严重、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东北地区的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小、结冰期长。让学生看表加深记忆效果。

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二:一是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变静为动,增强了直观效果。二是突出了地理学 ……此处隐藏9624个字……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

4、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1、导入

我采用背诵之前大家熟识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一诗导入新课,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简介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2、新课程教学

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②、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3、反馈

①、课堂反馈,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课后练习)实现创新

五 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板书课题,中间提炼课文内容和主旨,右边是写作手法的归纳)

六 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秋水》这篇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

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

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人类生活需要美的装点--基础图案"中学习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从第一课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欣赏,到第二课图案设计的基础点、线、面的构成,再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转入本课内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结合后面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原理,为最后的"写生、变化与构成"图案设计作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图案设计过程。)

c)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

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论文《形块的分割与构成说课稿》。③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 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 说教法、学法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 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 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必备】说课稿合集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